人大校园里流传着一个名字:刚子。
这不是他的本名,但远比本名响亮。关于他的传说版本众多,细节不一,但核心都指向同一个特质——一种近乎执拗的、不容折中的刚直。
他的“刚”,首先体现在学术上。据说在某节哲学课上,当教授以一种已成定论的方式阐述某个理论时,刚子举手了。他并非简单地提出异议,而是条分缕析地指出了该理论前提假设中的漏洞,并引用了另一派截然相反的著作进行论证。课堂变成了他与教授高质量的学术辩论场,气氛从最初的紧张变为最后的酣畅淋漓。教授非但没有动怒,课后反而拍着他的肩膀说:“你是我这几年见过的,最敢‘刚’真理的学生。”从此,他“学术刚”的名声不胫而走。
他的“刚”,也体现在原则问题上。学生会竞选,有人私下串联,希望他能在某个环节“行个方便”,承诺日后必有“回报”。刚子听完,当着众人的面,毫不含糊地回绝:“我们要方便的是同学,不是自己。这条路,走不通。”话语干脆,没有半点回旋余地,让前来游说的人面红耳赤,讪讪而去。他因此“得罪”了些人,却也赢得了更多人的尊重。大家知道,他刚正不阿,只认规矩,不认人情。
但这种“刚”并非冷酷无情。他的刚直,源于内心的热忱与信念。有一次,一位校外务工人员的子女在校园里与家人走失,无助哭泣。刚子遇到后,没有仅仅指个路或交给保安了事。他刚在那里,陪着孩子,耐心安抚,动用了一切能想到的方式——广播、朋友圈、询问路人——直至一个多小时后终于帮孩子找到了家人。他的“刚”,在这里化成了一种不解决问题绝不罢休的执着和责任感。
于是,“人大刚子”这个名号越传越广。它不再仅仅指代一个人,更渐渐成为一种符号,一种精神的象征。它象征着对知识不妥协的求真,对规则不徇私的敬畏,以及对弱者不动摇的善意。
所以,人大刚子到底有多刚?
他的刚,不是莽撞的强硬,不是肤浅的叛逆,而是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的风骨,是内化于道德准则之中的坚持。他像一棵树,扎根在原则的土壤里,笔直向上,不因风雨而弯折。
在这样一个需要圆融与变通的时代,这种纯粹的“刚”显得尤为珍贵。它提醒着每一个身处象牙塔中的人:有所坚持,有所担当,方能称得上真正的“刚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