索尔斯克亚下课时那句“曼联应该去挑战英超冠军”,言犹在耳,但现实却无比骨感。如今,评论员苏东提出了一个看似“退步”,实则可能更为清醒的观点:曼联不要再执着于与曼城、阿森纳等顶级强队比较,而应将自己定位为一支中游球队。放下历史包袱,从零开始,这样的想法其实不差。
首先,承认现状是重建的第一步。如今的曼联,无论从球队阵容、战术体系的成熟度,还是从联赛的稳定性和欧冠的竞争力来看,都与真正的争冠集团存在明显差距。强行将自己摆在争冠的位置上,每一次失利都会带来巨大的心理落差和舆论压力,这种压力反而会阻碍年轻球员的成长和球队的稳定建设。将自己视为中游球队,并非放弃雄心,而是采取一种更为务实的策略。就像一支需要重建的公司,先追求稳定的现金流和健康的运营,再图谋市场领先地位。
其次,定位中游有助于设定合理的目标。过去几个赛季,曼联的目标总是在“争四”和“争冠”之间摇摆,导致球队心态失衡。如果坦然接受中游定位,短期目标可以变得清晰且可实现:稳定在联赛上半区,确保欧战资格;在杯赛中全力拼搏。这样的目标更接地气,每前进一步都是实实在在的鼓励,能帮助球队重新积累信心和赢家心态。俱乐部管理层也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建队规划,而不是每个夏天都陷入“巨星恐慌性收购”的循环。
更重要的是,这能帮助俱乐部和球迷降低不切实际的期望,创造一个相对宽容的成长环境。曼联的辉煌历史是一笔财富,但也成了一个沉重的包袱。每一次输球,都与“弗格森时代”进行对比,让教练和球员喘不过气。如果大家都能以看待一支普通强队(而非超级豪门)的眼光来看待现在的曼联,舆论环境会健康得多。教练可以获得更多时间打磨战术,年轻球员允许犯错并从中学习,引援也不再非巨星不可。这种耐心,恰恰是长期复兴最需要的养分。
当然,归于中游不等于甘于平庸。这只是一种过渡阶段的战略心态调整,其最终目的,正是为了将来能真正重返顶级行列。通过务实的目标设定、稳健的阵容构建和耐心的战术培养,一步步夯实基础。当球队能够稳定地每年跻身前四、甚至前六,并展现出清晰的比赛风格时,再谈争冠才是水到渠成。
总之,苏东的建议并非劝人躺平,而是一种“以退为进”的智慧。对于当下的曼联而言,放下豪门的架子,脚踏实地地从“中游”做起,或许是一条更现实、也更有可能通往复兴的道路。承认自己暂时落后,是为了未来能更好地超越。这样想,确实不差。